老北京的婚姻礼仪之食俗 旧时,京西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个“全福人”给新人铺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早生”。结婚这天请客人吃面条,讲究吃大碗面。也有的人家吃大米饭炒菜,菜肴多少视条件而定。
京北一带结婚这天由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拜天地入洞房时,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食上床。接着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则有人问:“生不生?”屋内要连答三声:“生!”新娘结婚后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许饭,一般只吃栗子,主要为的是可少出门上厕所。结婚后的第四天男方要请女方娘家人吃酒。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红布)给大家看,若无喜布,娘家人就无脸吃酒了。酒席毕,新娘与新郎一起回娘家。
“回门”当天再回男家。近些年来,之后,这些习俗渐渐淡化了。
旧时,结婚后一个月,娘家要接女儿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得月”。
每年二月初二是接出嫁女儿的日子,娘家人要说:“二月二,搬宝贝”。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看父母,娘家要做面条、烙薄饼卷豆芽菜等各种好吃的招待女儿。
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相关阅读>>>民俗:嫁娶禁忌之请期禁忌)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殊为不同。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
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 补充:
- 一、说 媒
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订 婚
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行 聘
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四、发 奁
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女家嫁妆无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以讨“生儿育女”化生的吉利。
五、迎 娶
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俗称“别亲酒”。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为多。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新娘由喜娘伴随着遍辞父母和家属亲戚,然后,由一人执红烛,一人执红灯笼,引上花轿。花轿由四人杠抬,官宦人家还可以鸣锣喝道。这也是浙江女子出嫁的特殊风俗,相传系南宋康王赵构为感谢宁波女子救命之恩而特地封赠的“半副銮驾”。
六、三朝回郎
即新亲上门,就是女方亲属上男方去,旧时都要在结婚第三天举行。现在男方习惯第二天就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双回郎”。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渐渐带头自由恋爱,文明结婚。近年来父母包办婚事已经少有,但结婚讲排场习俗仍存。
- 补充:
- 根据平湖民间婚俗调查,旧时这一带的婚俗礼仪大至有讨八字或者拿八字、准日或着日子、对亲、话亲、担盘、娶亲(即结婚)这样一些程序。
讨八字、拿八字
孩子长到十来岁,就有热心的媒人前来说媒。旧时,时兴媒妇之言,媒人以作伐为职业,极尽瞒骗讨好之能事,去女方说某男家怎样富贵,小官官生得如何聪明等,去男方则说某家姑娘如何漂亮,某家规如何好,然后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称讨八字,用红纸请书写毛笔字先生写好八个字,称为“八字”,也称“年庚八字”,男方将女方拿来八字放在灶头上灶君司令的香炉下压三天,焚香默祷。 也有男家看中某家姑娘,主动托媒人,也叫央出媒人,如果知道男家底细或者其它原因,认为门户不当,借口“伢姑娘岁数小”等由,婉言拒绝。 男家拿了媒人拿来的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或者说挑八字。女方与男方八字合得拢,就决定了这桩婚事。旧的订婚,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未见过面。三十年代,平湖钟埭有户女家嫁了一个麻子,婚后不到两年就离别了,由于这种旧俗,使一些青年发生了悲剧。
着日子,也称准日
它是订婚的第一朝礼仪,决定的日期,请风水先生择选一个双日黄道吉日作为喜日,邀的客人不多,都是长辈、媒人,一二桌聘礼、正礼,旧时八元十元至多,四牲礼“兰头肉”,一块板头肉约六——八斤,“带脚腿”、鸡、鱼(鲤鱼)“花红”指(媒人钱)。女家一般不邀客人,邻舍面上分糖,表明自己女儿已有配偶。
对亲
正礼,旧时,16元—24元“四牲礼” “花红”增加“准舅”,大至每包24元,几个阿舅包几包,金圈、金戒指、布料、绒线等聘礼。对亲一般男家都要邀客人、亲戚朋友吃过对亲酒,结婚就要送礼,俗称下秧酒。也有着日子、对亲一次性办。花红女方不能受,要加半回礼,还有面,掘一棵万年青用红纸捆好,祝日后新婚夫万年长青,一对铜饭盂喜物,带脚腿的脚爪头作回礼品,俗称有脚气。 话亲 旧时,孩子长到十六、七岁,父母要为儿子操办婚事。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协商婚期,俗称话亲。旧习一般要进行二三次才同意的,如女方同意了,男方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定了婚期,要提前五、六个月去女家话好日(一般利用节日去,端午、七月半、十月朝等)。话亲用正礼实际是嫁妆马桶、脚桶钿,也有人家不拿正礼到担盘一起拿。一般不摆酒席,媒人、长辈吃一顿。话亲难讲的女方,话得过早,女方说“愁伢嫁妆不办哩?”话得过迟,女方说“时间太紧滩份面子”。 担盘 男女双方都要办酒席,这次正礼比较大,旧时约40—60元,四牲礼、准舅、鞋袜钱女方不能拿,是给新郎的鞋子袜子钿(有时女方忘记男方有话说,没鞋袜叫新郎赤脚来),抱舅是给出嫁时抱上轿的辛苦钿。 女方办担盘酒,亲戚、朋友要送礼,也有前后送,女方送礼都是实物,也有女家论辈送礼。 旧时,担盘也有把正礼拆为大米计算,如有的是十八岁姑娘,十八石米,十八甏黄酒,十八包大纸包,桂园、荔枝、枣子、糖等各十八包(流传钟埭镇绍兴人)。盐城人流传习俗:十八岁姑娘,十八段布(小扣布),十八床被头等。
结婚,或称娶亲
男家称好日,女家叫嫁姑娘。结婚这天,双方都邀请亲朋好友,设宴招待,俗称吃喜酒。至于排场,菜肴多少,以各家经济条件而定。旧时农村结婚大多用素酒,但也有女方不办酒席,等结婚后三朝或六朝或十二朝设回门酒。娶亲时还有正礼旧时80—100元,谢娘礼“肚皮疼兰头”加上一点糕点。 结婚娶亲,除了路远用船接送外,一般由男方花轿去迎亲,嫁妆用船,俗称亲船。亲船船头上还要撑一顶大凉伞,请吹打大夫。家境好的人家请奏班,民间也叫徽堂鸣,因为要搭台,也叫洋台奏班,也有大夫、奏班一起请,大夫先生要担任拜堂时喝礼先生,娶亲大夫先生同行,以助热闹。 民间抬花轿,必须是爷娘双全的年轻小伙子,四个抬、四个扶轿,也有配八人的。
- 补充:
- 花轿前面,二个掮叉灯,八个小灯笼,娶亲的每人拎蛋壳灯(以防回来晚)。轿子一到女家,旧时双方要放铳,俗称“放对铳” (铳是一个铁干子,里面放火花,开关象牛鼻头)代替高升,后来改为放高升。
花轿一到,女家要让两个小孩关大门,俗称关门之宝,有掌包先生分喜糖,还有生茶之宝、厨师之宝、打铺盖、裁衣师傅等都要分红纸包,旧时每包壹角或贰角,后来也用糖代替。 出嫁一般备有喜娘(是一种半职业的民间能说会道角色),经娶亲大夫吹过三遍,俗称催哨锣,也叫响响之后,母亲劝说三次,喜娘便与新娘进行梳妆打扮。 梳妆完毕,有阿嫂喂一口长梗菜饭,俗称长寿,也有一口糖饭,俗称甜甜味味,长梗菜饭,一双筷放在一只面盆,有厨师在亲船或者花轿起程之时送出去,并要讨喜钿,这只面盆不送出去,花轿不能起程。 然后有喜娘扶新娘到客堂间,告别长辈,换上绣花鞋上轿前不沾娘家泥(象征家财),不能带到婆家去,然后阿舅抱上花轿。 还有一种婚俗,新娘出嫁,要哭嫁,称为哭发哭发,哭嫁和哭法很多,哭爷娘、哥嫂、弟妹等,目的是图吉利。
送轿、接轿
送轿是女方备好四个人,将花轿送出宅基,然后男方接轿,旧时也有,女方送轿由于送到桑树地或相反道,引起男方不满,争吵事件也时有发生。 “轿子一上肩,不好歇一歇”,抬轿子不能停是一路平安的意思。 搬嫁妆 有几种形式,有亲船花轿未到,嫁妆搬在场上,每件东西贴上红纸或喜字,代表满堂红,称叫浪嫁妆,也称浪衣风,也有把嫁妆放在堂屋间,也有随搬随拿,俗称藏嫁妆。搬嫁妆有规矩,时间一到,亲船准备娶亲去的人接过女方娘舅发嫁妆,第一件马桶俗,称子孙桶,里面放两个红鸡蛋,叫代代相传,糖果或花生果,里面东西拎马桶的人可以自己拿。 拿嫁妆有方位,一定要朝东南方向,俗称青龙头,也有让大家看看,出出风头之意。搬一件嫁妆,掌包先生都要发一包红纸包或喜糖。最后女方客人面上分发一下喜糖、喜烟,花轿、亲船起程。 亲船开出女家要过三关。这也是一种民间婚俗。当亲船开时有的牵船头绳、踏跳板、拦船头,各村坊有差异,这些都是吃酒客人凑的热闹,讨到喜韧或喜糖才放,越热闹说明女家人缘好,被人看得起。 拜堂 花轿、拿船一到放铳放高升,吹打、奏班、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新娘要等男家阿嫂喊声,才能出轿,小姐妹(陪新客)喜娘出来陪同(男家喜娘)先进老房,慢进新房,有大夫先生挽好的同心结,一面大夫先生喝礼,新郎新娘牵住同心结拜过香案,拜家堂,俗称拜堂成亲、拜天地、拜长辈、新郎新娘互相行礼拜堂。大夫做婚礼一般四人、二个哨呐、锣、钹,到本家吃早饭,吹开场曲四龙音祭天地,祭佛给新郎开面、本庙祭佛,待仙要新郎随行。然后,祭祖宗,俗称请太太。这在上午完毕,旧时娶亲都在下午。中午是正酒也叫正席,吹曲三星图、大夫冠;也有吹追韩信,送佛时吹宫出仗,拜堂吹轿前凤,也吹刘公出凤,迎花烛吹柳浪园,开场即十二月花名。 新郎新娘互相行礼完毕,有喜娘陪同或媒人陪同开金口,也称叫应,先叫公婆,以次轮辈,都是送红包,俗称见面礼,在此期间,又要鼓乐齐鸣。拜堂完毕,奏班唱戏。 设宴吃喜酒(晚席),陪新客喜娘陪同新娘就桌,但新娘只能做样子一般不吃,新郎不同桌,如果是当日望朝,要陪同丈母家来的亲戚阿舅同桌。 酒席开始奏班琴声齐鸣,开场戏是三国志戏刘备招亲等京剧戏段子,边吃边听气氛欢乐,奏班一般八人,也有十二人。 喜酒到半席时,喜娘一声一概欠陪与新娘离席到老房候等。
吃花烛,也称喂花烛。
酒席完毕,男家帮手很快在堂房间双并八仙桌,摆上各种菜肴、水果、糖果等物,点燃金通蜡烛,一对靠背椅子安排新郎新娘入席,有自报的说话流利,脱口成章,无论小辈长辈均可,前来喂花烛、讨口彩,夹一样菜讨一句口彩,如“一根粉丝蹦蹦跳,新娘新郎养个好宝宝”、 “一个枣子滴溜圆,新郎新娘养个儿子做大官”、 “新娘娘吃个蛋、养只猪猡三百王”、 “新郎官吃块肉、田稻好来三石六”,都是一些民间顺口溜。当然,新郎新娘不会吃的,装装样子。
- 补充:
- 迎花烛
喂花烛完毕,要迎花烛。开始新郎新娘手偕同心结,有一男一女两个童子囡手捧一对铜蜡扦点燃蜡烛,奏班唱戏,吹打大夫唱《柳浪园》开始迎花蜡烛,边吹边敲边唱“柳浪园柳浪园,柳出官官做状元”、 “十二月花名”。 曹桥乡、胜利乡要盘台子盘七转,俗称七生子,八生囡,城北乡、秀溪等乡从中还拦长凳,要新郎新娘分喜糖等,如时间太长由喜娘讨几句口彩,拉开长凳,房门口也要拦长凳,俗称“长凳拦得长,孝敬公婆有心肠”。 新床摊被头也有习俗之说,俗称摊铺盖。摊铺盖的婶婶、嫂嫂并要父母双全,还有口彩,如“外床摊里床,夫妻双双睡一床”, “被头拍得响,官官养来胀”, “忱头摆得齐,小夫妻心里甜味味”, “被头叠得高,头生儿子长得好”等等。 滩黄 滩黄是奏班中一种口头艺术,也是婚礼中娱乐形式,既丰富婚礼内容,又使亲戚朋友享受到节日欢乐,有二人一吹一唱也有齐奏齐唱,有健康活泼的民间小调戏曲和“梁祝十八相送”,”珍珠塔”等,也有低级趣味的东西;既有固定的说唱,又有临场发挥的演唱。如挤在前面轧闹猛是“秃顶”借口演唱,俗称“借囡骂媳妇”,平湖过去奏班有名气叫盛定玉(已故)兄弟盛定芳,滩黄艺术很高,大家称他为“大阿官” (解放后的“金玲宝塔十三层”他们弟兄俩第一个在滩黄中演唱,钟埭谢四佬,前进也有很多先生)。滩黄一直到深夜二三更为止。 吵新房,也称闹新婚。讨喜糖是新婚之夜最热闹的,新郎要传递香烟,有规矩的新郎为老人点燃水烟竿,闹到深夜,分糖、花生、莩荠或几段红皮甘蔗,大家才满意而归。 望花烛 望花烛,也是婚礼中习俗,新娘坐在床上望花烛,到一定时间由喜娘吹灭蜡烛头包好,丢在床底下。然后新郎新娘站立床前,有公婆喂长梗菜饭,俗称吃小夜饭。吃长梗菜饭,一则祝小夫妻长寿,二则日后要记苦。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不能同睡,有爹娘双全小朋友陪伴新郎,俗称暖床;新娘睡在柴地铺,与女方来的陪客同睡,俗称暖房。 也有压草席之说,结婚前一天,请小朋友在新床先来睡一夜,称之压草席。 结婚第二日,早晨要焚香点烛祭佛,放铳或放高升大家吃糖圆籽。 婚礼后三日至七日属新婚日,邻居要讨糖,吵新房,有的晚上还要新房窗口听壁脚,俗称三日无大小,太公太婆都好吵。
送糖汤
旧时婚礼期间,喜娘是个忙人,能说会道的人在闹新房时,她要送糖汤,凡是长辈都得喝,一喝要给喜娘喜钢。她讨口彩,如“娘舅喝糖汤,祝愿新夫妻日后开米行”, “舅妈喝糖汤,外甥媳妇官官养来胖”, “阿夫喝糖汤,田稻兴旺”,“娘姨喝糖汤,猪猡养得壮(胖)”, “公婆喝糖汤,老来福气好”等等。一方面祝长辈小辈家庭生财发财,另一方面她也有了一笔喜钿,俗称喜娘,咀唇两面皮,话好话坏都是伊,因此也不好惹她。
浪衣风
旧时,新娘出嫁的头一个月,要更换新衣服,俗称浪衣风,新娘换衣越多,说明女家有财,新娘有面子。因此,过去农村姑娘出嫁之前要屯衣裳,也称把衣裳,主要准备做新娘时穿,衣服都是自己织的土布,少量花洋布,节约经济。 望朝 新娘家里的亲戚第一次来到男家,称望朝。有当日望朝,俗称一日清。也有六朝望,十二朝望,专门配备一只船去接来。旧时,女外甥出嫁不能与娘舅来往,俗称要害娘舅家穷。 回门 新婚夫妻同行,有媒人领路,后面有人挑了一担礼物,俗称挑兰头,包括带脚腿,一个鱼,四个包扎,六礼等,这叫“新郎望岳母、新娘探双亲”,都要当天回来,不能过夜,一般都用船接送。 综上所述,是一些平常的婚俗习俗。除此之外,旧时,还有招女婿(男方到女方落户叫“做女婿”)、抢亲、抱牌位成亲、拜寡霜、姑换嫂、叔接嫂等等,这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婚俗的禁忌及其它 合八字的禁忌,年令忌,俗称“女大一,做死无铜钿”,“女大两,寿命长”, “女大三,屋顶翻”, “男大二,米铺地”, “男大三,抱金山”,意思是女比男大一岁破财,女比男大二岁夫妻到老,同样男比女大二、三岁是吉利象征。
- 补充:
- 生肖忌,民间流传配婚与生育禁忌很有讲究,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羊,不久长”, “白马怕老牛”, “鼠羊不到头”, “蛇配免寿勿多”, “猴配猪,勿养子”。还有禁忌,犯公犯婆犯夫,克公克婆克夫等的婚俗禁忌,其次婚配的方向或方位都有讲究。
抬花轿的禁忌,旧时俗称“先抬棺材、慢拾轿,一生一世无懊恼”,说明抬花轿必定要先抬过棺材,先抬花轿要“咬扛”,抬花轿份量压到一个身上,据说这是新娘子抬轿子的人“吵轿”引起呕吐,懂行的新娘子她侧坐一边份量偏重,实际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 娶亲的人数要成双,不成单,也有去成单回成双,多个新娘凑成双。 新娘进门,新郎、公婆都要避开,俗称热面冲,热面冲后婚后生活不和睦。新床为啥要系一根红线,忌闹新房的闲人或怀孕妇女坐床边,俗称“不干净”之说。 停亲船的禁忌,有的女方要亲船停靠自己河滩头,也有不可停自己家河滩头,停到外面地方落嫁妆,以防女方财气运去婆家。 亲船的撑篙也有讲究,不可对头撑,要横边撑,对头撑女方要不吉利之说。还有亲船开出,女方专门有人泼水,俗称泼出水,嫁出囡。 黄昏亲又是一种婚俗习俗,民间有一种这样说法,拜堂不见天,老来当人仙,从男方娶亲到女方。回到男方拜堂,都要不能见亮光、因此旧时结婚拜堂,都要经风水先生排日期、定时辰,认为白天声音糟杂,夜深人静,干干净净(钟埭外来的绍兴、湖南人此俗流行较多)。据古代《白虎通义,嫁娶篇》记载,婚姻者,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意思是什么叫婚姻,在黄昏举行嫁娶之礼所以叫婚姻。与当地流传的黄昏亲也有一定道理。也有白天新娘出嫁,要撑大凉伞习俗,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除了上述婚俗禁忌之外,在民间还流传一种不良习俗,如在新婚排床为啥要看喜日,这是据说有这样一个传说的缘故。农村旧时结婚排床要请木匠师傅,由于照顾不周起因,这个木匠在排床时,叉两个木人头,放在里床底下,并写了二个字“送钟”,钟同音终,“送终”不吉利,婚后不久丈夫死去。还有一个木匠排床时,用男女二根头发,结个结,放在床脚下,头发黑色,称“黑结”。婚后夫妻,经常与邻居争吵。据传漆匠师傅也有不良之俗之说。产生这种现象,旧时,要自己婆婆不让私眼看见,在新床上爬一转,床下撤几粒麦籽,等到麦出芽秀青,这才破俗转好,因此俗称新婚排床,要看喜日。 这虽然在民间也是少见的,但也是在旧时婚俗中反映出来的一种不良现象。 平湖民间婚俗是多种多样,如钟埭镇外来人多,从全国各地迁入落户的达10余个省、市和40余个地区,使本地民间的婚俗,出现一种“随乡行俗”。因此更具复杂性、多俗性。 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层面的婚俗现象,它是传统文化在这地区长期流传变异的结果。随着历史前进,时代发展,婚娶习俗也随之在变革。
- 补充:
在湘楚大地的农村,有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即整个婚事都离不开鸡蛋,真可谓是无蛋不成婚。 在湘东地区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汤汤的素油面条,则表示女方对媒人的冷淡,若女方给媒人吃的是鸡蛋挂面,则证明这门亲事有谈的希望。当地乡民把这蛋叫做“说亲蛋”。
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说亲蛋”,男方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当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时,则说明女方经过调查了解,家人协商决定对这门亲事持冷淡疑虑态度;倘若女方给媒人吃的面里有四个鸡蛋,则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样,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门风”(相亲)时,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个以示敬重。
订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两个同族的亲属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样每人每碗四个鸡蛋。
婚礼这天,鸡蛋更成了待客必备之物。这天清早,男方家选定去女方家接亲的亲属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启程,寓意兴旺发达,常来常往。新娘子接来后,女方送亲的人员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鸡蛋,个数逢双,要么两个,要么四个;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鸡蛋加鸡腿,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婚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新郎倌的母亲便将昨夜早就准备好的一只党参清蒸鸡端进新房,由新娘新郎关紧房门慢慢吃掉。鸡中有两个熟蛋,每人先各吃一个蛋,后吃鸡腿,再吃鸡,示意两颗心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这只鸡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继续吃,直到吃完为止,才能从此白头偕老。
但在湘中邵阳地区的一些乡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女方同意与否,来者是客,女方都会用鸡蛋来款待相亲客:如女方不同意,则只煮一个鸡蛋给男方人吃,即“一厢情愿”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则打蛋汤〈煮荷包蛋〉而且是两只,寓意“好事成双”。
定亲前夕,亲戚朋友要向男女双方送鸡蛋,祝贺他们好事圆满成功。
结婚当中,男女方要在鸡蛋上贴红喜字,称为“状元”(壮、圆),并配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请新婚夫妇吃,寓意“早生贵子状元郎”。
姑娘出嫁时,娘家除准备其他嫁状外,还要准备一对大鹅蛋,因为“鹅”与“和”谐音,预示婚后夫妻和睦美满。
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预祝早生贵子。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对换鞋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 补充:
----手帕一方定终身 带副碗筷到夫家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 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 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 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 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 娘家饭吃半碗,婆家只吃鸡头
千万别做潮州新娘(开个玩笑),确实,潮州传统婚俗十分注重繁复的礼节仪式,其中必须举行"文定,请期,送聘及迎娶"等四礼,每种习俗都有严格规定,而送聘的礼物必须按传统筹备,并各有象征意义。 由女家送到男家的嫁妆中,必须包括"莲藕(寓意佳偶天成),一对鸡及两樽酒,取偶数是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另外别具意头的大发松糕也是不可缺少的。 男家赠予女方的贺礼中,除礼金外,并须有槟榔,椰子各两对,加上饼及各式海味,较特别的是会送上香蕉,取其招财进宝的意思。 按照旧俗,新娘回门时不会以乳猪为主,而以鸡,鸭,猪肉及鱼代替,而茶果,年糕及松糕等甜点也在回礼名单之列。 新娘出门前的早上,娘家会煮一顿四道菜或九道菜式的早饭供新娘享用,其中必定有煮猪肠,猪肚,卤菜及好合菜等四款寻常菜式,而给新娘的饭要装得满满,但新娘子只可吃一边(即半碗),表示将来出嫁后,也要有余钱留给娘家。 新娘出门时,要带同一瓶混有好合菜汁的蜜糖到男家。蜜糖会分给男方各成员享用,让各人也感染到二人结合的甜蜜之情。 到达男家后,翁姑会为准新郎预备一顿有十二道菜的丰富菜肴,但新娘却不可同吃,而只分得一只鸡头,寓意新娘嫁为人妇后便要每日早起,帮忙家事及服侍翁姑。
- 补充: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克。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二十(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
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谈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
成亲
请吃酒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亚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1方、鱼2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