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环人脑中有个“ 爱情环”,能够控制爱情。这个 “爱情环 ”由4小块区域形成。 [18]这些区域被专家们称做 “腹侧被盖区 ”( 外语缩写: VTA)、伏隔核、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 研究发现爱情在脑内的化学活动和吸毒上瘾一样。分手不久的人脑部扫描显示,伏隔核区域有额外活动。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学专家露西·布朗说,这一现象代表渴望, “与对 毒品的渴望类似 ”。 科学家在相恋20年仍爱意不减的人群中进行这项实验,发现除了腹侧被盖区,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区域也变亮。菲舍尔说,腹侧苍白球主管爱慕情感和减压荷尔蒙,中缝核负责释放5-羟色 胺,这种物质 “让人心情平静 ”。 [8][18-19]案例,河南郑州一名90后患癌(患恶性脑瘤)女孩冯莹与未婚夫杨海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全都是因为爱情。杨海斌承诺婚礼定于2014年3月2日举行。2013年9月23日杨海斌便拉着冯莹去领了结婚证。 [20] 七年之痒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研究团队研究爱情能否 “永恒久远 ”。研究人员向这两组实验对象展示他或她爱人的照片,同时利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脑部。扫描图像显示,共度20年的伴侣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看到爱人照片后,脑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 多巴胺。作为 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传递喜悦兴奋感,堪称 “快乐 激素”。上述多巴胺爆发的化学反应在新情侣脑部出现得较为普遍。 [21]上述多巴胺暴发的 化学反应在新情侣脑部出现得更为普遍。 [22]激素三角进化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激素研究者试图重新解答“爱情”这个人类从摆脱蒙昧状态起就在探索的古老问题。 [23]他们对人类进化史和激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得越透彻,就愈发认识到,性欲、恋爱和伴侣关系并非源自神祗的安排,而取决于那些点燃激情之火的生物程序。人类对爱情的态度受基因和激素的严格控制。祖先原始的繁殖冲动至今仍深刻左右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不论择偶、吃醋还是外遇,专家们发现无意识的进化力量无处不在,而所有疯狂举动的唯一目标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
 [24] 专家认为, 性欲、 恋爱和伴侣关系通过各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爱的三角形。性器官分泌的 睾丸激素控制性欲并可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睾丸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很少结婚、常与陌生异性发生关系并且很快分手。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液中的 复合胺则是作用于恋爱的激素。多巴胺会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行为的目的性。去甲肾上腺素则会使人心脏狂跳或茶饭不思。血液中少量的复合胺会导致强迫性的行为。此外,多巴胺也可增加睾丸激素的分泌。伴侣关系受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影响,它们可以制造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降低多巴胺和睾丸激素的分泌。 催产素会加强母子关系,后叶加压素则会激发男子的父性。 [1][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