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溯到原始时代,就有了所谓的婚姻,这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 本能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类生命繁衍生息。人类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结合方式,受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婚姻模式,以及结合方式。科学的意义上看,如果没有婚姻,很多血统就会出现混乱,不利于人们的优良繁衍。 原始人类并不需要婚姻,这跟今天的灵长动物是一样的,不好细说。后来有了氏族社会,采用的是集体 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习俗。再后来进入了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数的固定的 夫妻关系,于是就产生了 婚姻制度。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婚姻产生于 私有制,所以它一直与人的 财产关系密切相关。由于男子是私有制社会的主体,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财产,于是多数古代社会是 一夫多妻制。而且 抢婚、买卖妻妾等现象也源于此。由于私有制的财产由于 血缘关系中的男性继承,为了保证血缘的纯净,就有了“ 处女情结”和对女子性行为的严格约束。 当出现了 部落和国家等社会组织之后,婚姻又成了一种政治筹码。从部族的通婚,到国家 统治者之间的“ 联姻”,都是试图通过婚姻来达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家庭用于结盟和理顺 财产继承关系。 至于在自然小农经济社会中,婚姻则是一种劳动的分工组合,即所谓“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而在现代社会中的老百姓,婚姻则是为了组成一个家庭,在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时,承担为 家族和社会养育后代的责任和 义务,也是人的一种归宿。 综合看来,婚姻是自然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的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烦恼。人类的婚姻发展史大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杂乱性交时期、群婚( 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