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它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保留与沿承着很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中国结婚习俗在各民族间也是不同的,你想知道撒拉族有什么奇怪的婚俗吗?今天给你讲述。
 撒拉族结婚习俗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之婚龄:神圣界定的天命
撒拉族一般实行早婚制,女子9岁男子12岁就要承担婚嫁“非日则”的安排。从此,符合年龄的女子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
在撒拉族的风俗习惯中有种种早婚的习俗,这种习俗源自于他们对婚礼“门槛”的界定,有总神定的神圣性,同生活习俗一样,受宗教影响很深。
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先决条件,而家庭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按照伊斯兰教义来看撒拉族地区男女早婚的社会现象,是积极履行结婚义务、履行伊斯兰教中“天命”的具体体现。撒拉族家庭中男女9-13岁结婚是婚龄“神圣”界定的表现,更是传统婚姻形态的典型。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之媒人:嫂计的立功立德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话。撒拉族男女青年成婚,须由“嫂计”(即媒人)介绍,然后父母做主。而在撒拉族地区,当地的撒拉人不论男女都以做媒为荣,认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积了一座“米那勒”(宣礼塔)的功德。
在撒拉族当中,男家看中了谁家的姑娘,首先的邀“嫂计”去致意女家。女家父母应允后,再请亲房叔伯商议。大家都答应后,才能由媒人选择“主麻日”(星期五),向女家送订婚茶一份和大耳环一对去女方家订亲。一般茶叶是送给父母的,耳环才是送给姑娘的。当日,女家则要准备“油绞团”,又名油香,请亲房叔伯与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已定,决不反悔,并当场议定聘礼。
聘礼在撒拉族的风俗习惯中被称为“麦海勒”,一般为马两匹或一马一骡,穷人则由四头牛代替,并准备布匹衣服等礼物。现在大都改送穿、戴、用等生活用品了。定好聘礼后,媒人还要带上余下的“油香”去送给男家,作为复命(如同汉族的<婚书>)。之后便是等待择日迎娶。
撒拉族的风俗习惯之婚礼:隆重繁琐的美满
依照撒拉族的风俗习惯,择定婚日后,便是等待婚期的到来。婚礼当天,新郎则要在家人及好友的陪伴下到女家迎亲。到女家时,新郎及男宾都不能进家门,先有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后请阿訇朗诵“尼卡哈”也就是证婚词,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及男宾就可以回到自己家等待迎候新娘的到来,这时候女家则准备送新娘过门。
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哭嫁歌,然后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地上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骑上新郎家送来的迎亲的马,带上面纱,由家族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簇拥护送前往男方家中。 新娘来到大门口,撒拉族婚俗中颇具情趣且非常热闹的“挤门”开始了,新郎村里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层层阻挡新娘入门。于是,你挤我堵,致使送亲者“生气”要把新娘带回去,这时本村的长者故意对小伙子们责备一番,对送亲的人陪个不是,客人们立刻和好如初,新娘长辈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洞房。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婶娘用一双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然后,新娘就开始吃饭,吃过饭后,新娘家的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投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等到第二天,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亲戚们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被子、衣料和现金等,表示谢意。同时盛宴招待女家亲朋好友,等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新娘母亲或女家长辈说几段嘱托词夸赞长辈、阿舅、媒人等的功德,并嘱托新郎家人要对年幼无知的新娘要多加爱护。说完这带有浓郁喜庆色彩的话后,便一一告别,整个具有撒拉族浓厚风俗习惯的婚礼便告结束。
这就是中国结婚习俗之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嫂计”做媒为积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