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3|回复: 3

婚礼司仪的历史变化…~…~…~…

 
wang861207的头像

普通会员
UID:3753
积分:38030
发帖:5075
回帖:25182

微信扫一扫,分享好友圈

婚礼司仪的历史变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05-11 13:58:14

司仪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久远。《周礼·秋官》中称司仪为专门接待宾客者,并且在隋、唐、宋、明、清时就有司仪署。而到了现代,《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解释“司仪”为:“举行典礼或召开大会时主持仪式的人”。婚庆典礼是大事,自然少不了这样的主持者。

古代---婚礼由媒人穿针引线

  古代婚礼多由媒婆操持。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故而,媒婆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职业。从业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通常以“媒婆”称之。《诗经》中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代的礼制和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

  “过去,一般人家的婚礼仪式基本上都由媒婆代劳,当官或者商人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则专门请一个有一定身份的礼宾来主持。”扬州学者黄继林说。

改革开放前---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

  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司仪不是个专门的职业,那时的司仪没有名字,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一般都是单位工会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

  老扬州陈金龙告诉记者说:“那个时候的婚礼,婚嫁的仪式程序写在半张大红纸上,贴在墙上毛主席像的旁边。婚嫁时一定要手拿语录向毛主席像三鞠躬。诵读仪式程序的人在那个年代没个正式名称,大家都说‘帮个忙,你来念念’。这个活儿其实很好干,几分钟就完事,对人的要求就是当众讲话不怯场。”

  当问到主持那时的婚礼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时,陈金龙表示,当时说得最多的话是:“从今以后,你们两个结为革命夫妻,要互相爱护、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白头偕老之类的话是不说的,而且那时也没有婚假,婚礼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大多是简单和寒酸的。

上世纪90年代---婚礼司仪成为新兴职业

  已在司仪这个行业里干了十多年的金宏图告诉记者,司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都是兼职的,而且也没有收钱的,算是帮人家忙活儿。大多在办完喜事后,为表示感谢,人家用红纸给你包上两盒烟一把喜糖就不错了。

  司仪真正变成职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从那时起,司仪有了收入,从最初的五元、十元,一直涨到现在二百、五百,直到上千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相继出现了电视台、电台主持人加盟婚庆司仪队伍的情况。由于婚礼司仪的入业门槛较低,难免鱼龙混杂。扬州也出现了一些司仪,讲的话粗俗不堪,更有甚者满嘴跑火车,说的、侃的均不着边际,同时还伴有一些很丑很古怪的动作,让人看了有啼笑皆非、乌烟瘴气之感。

二十一世纪---婚礼司仪成为婚礼策划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已成为婚庆行业的一句招牌口号。空中婚礼、水上婚礼、教堂婚礼……这些创意频出的新婚典礼,如影视作品般绚烂夺目。如今,婚礼司仪已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婚庆策划人。

  “婚礼一般进行40分钟,但司仪至少一两周前就得用半天时间给新人策划,包括婚俗指导,摄像、摄影、化妆、婚服、车辆、鲜花、置景、乐队、婚宴等安排,然后写出策划书。”婚礼司仪欧阳雨泽告诉记者,新人们越来越追求婚礼的独特与新颖。能否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婚礼仪式,成为评判一名婚庆司仪优劣的标准。

  欧阳雨泽说,婚礼司仪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婚礼当天现场的那几个小时,做一个好的婚礼司仪不光是台上伶牙俐齿。事先如何加强对新人的了解,新人对婚礼有什么要求和想法,有哪些特定的情感经历、家庭文化背景,怎样才能把婚礼策划得更有个性、更有光彩,这些都是需要婚礼司仪下功夫的。


米兰活动咨询

总评分: 积分 + 0

小叶子的头像

普通会员
UID:2707
积分:180

#1
发表于 2016-05-11 16:20:13

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司仪不是个专门的职业,那时的司仪没有名字,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一般都是单位工会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

总评分: 积分 + 0

微雨心然的头像

实名认证会员
UID:3824
积分:18

#2
发表于 2016-06-30 1:27:42

很实用的分享,谢谢楼主啦~~~      

总评分: 积分 + 0

User_00004661的头像

实名认证会员
UID:4661
积分:200

#3
发表于 2016-08-10 2:45:12

楼主的分享真心不错,谢谢楼主的分享。谢谢。。。。

总评分: 积分 + 0